76696vic维多利亚老品牌(集团)官方网站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

 

一、总体概况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招生单位代码:84506,以下简称武汉生物所)创建于1950年,现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的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属的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生物制品的主要研究机构,生物制品产、学、研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中南地区免疫规划指导中心。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聘请国外导师专家1人。建所72年来,武汉生物所在生物制品的科研、生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生物制品学专家。现有专家队伍中,包括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专家4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本学位点累计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75名,硕士研究生238名。2022年,学位点招收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0人;毕业获学位14人;2021年研究生在湖北省创新创业大赛中收获银奖1项。

科学研究不断突破:我所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制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疫苗技术创新中心”、“湖北省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领生物制品行业发展,为我国医疗卫生和预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20-2021年,学位点共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湖北省技术重大专项等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6项,共获得无偿科研资金1.54亿元。武汉生物所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持续保持高强度科研投入。2021年,我所科研投入11.1亿元,2022年科研投入5.96亿元,保障了科学研究正常开展。

2021年以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1年6月初,武汉生物所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获批正式投入运行。该实验室是国内人间传染病领域首家企业运行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可同时开展细胞水平、小动物及中动物实验。

——2021年12月16日,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获得临床批件,正在开展I期临床试验;与中疾控病毒病所梁米芳教授团队合作开发出对Omicron株新冠病毒有较高中和活性的单抗F61及D2,其中F61已完成体外药效学评价,提交Pre-IND沟通会;引进北京大学谢晓亮院士团队开发的抗新冠病毒单抗DXP-604项目正在开展Ⅱ期临床试验;

 

2022年4月13日、4月29日和7月7日;我所所研发的奥密克戎株新冠疫苗分别获得阿联酋、中国香港地区、中国药监局签发的临床批件。

2022年7月27日,我所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获CNAS批准猴痘病毒实验活动资质,为国内首家获批开展猴痘病毒实验资质的实验室。9月15日,获卫健委批准开展猴痘病毒细胞培养及动物感染实验。

2022年7月22日和11月9日,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F61注射液和F61鼻喷剂分别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该产品用于新冠感染的早期预防及治疗。

2022年8月25日,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MDCK细胞)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该疫苗是我国第一个细胞培养流感疫苗。10月19日,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MDCK细胞)Ⅰ期临床启动会在山东邹城市启动。

 

2021-2022年,申请发明专利3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项;完成湖北省科技成果登记19项;发表学术论文99篇,其中SCI论文26篇。

社会服务影响广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武汉生物所在新冠病毒科研攻关上从“可诊、可治、可防”三大领域齐头并进,成为国内首家同时获批新冠疫苗、新冠治疗性药物临床使用的生物制品企业,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2月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附条件上市后,不仅为防控疫情、构筑人群免疫屏障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累计销售收入超50亿。2022年2月国内率先提交Omicron株新冠灭活疫苗Pre-IND沟通会申请。4月16日获得中国香港临床批件,4月29日获得阿联酋临床批件。在国药中生统一部署下,正在积极准备相关临床试验。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2B11)于2021年12月16日获得临床批件,为治疗用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武汉生物所科技抗疫在治疗领域的又一突破性成果。

  此外,参与研制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于2020年4月获批上市,可有效缓解国内流感疫苗短缺的现状,是防控季节性流感的强有力手段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强研究生思政队伍建设,配备思政工作力量,由科研开发部、导师、辅导员全方位配合。

2、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开展纪律教育与管理。每年在时间节点组织所有研究生开会,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保持科研本心,踏实学习、做课题。

3、全面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2022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党支部,本学位点将支部建设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开展党主题日学习。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HD1] [L2] 

1、本学位点从招生、管理到学位授予都有相关制度且根据国家政策及上级要求对《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招生管理办法》、《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生手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生医保管理办法》、《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生住宿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进行修订并执行管理。2021-2022年,本学位点招收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8人,授予硕士学位20人,博士学位8人,奖学金覆盖率不低于80%,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展课题研究,开题汇报、中期汇报均分90分以上。

2、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指标分配、年度考核继续执行,推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落实双盲评审、论文预答辩,全过程把控学位论文质量。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

1、加强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

  开展学术交流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武汉生物所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请进来”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和技术交流;“走出去”组织和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此外,还定期组织研究生沙龙,2022年共举行12期。研究生就新技术、新进展或技能进行分享,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研究生思考、交流与能力提升。中国生物母公司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合作关系,武汉生物所全额资助优秀研究生赴法深造。这些学术活动作为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搭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

  武汉生物所已建立一套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具备开展产学研结合研究所培养的土壤和条件。研究所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生物制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4个省级工程中心。工程中心基于创新生物制品和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引领行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研究课题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强。武汉生物所将工程中心创新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和学术训练,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武汉生物所发挥技术优势,在新冠肺炎科研攻关上从“治、诊、防”三大领域齐头并进,成为国内首家同时获批新冠疫苗、诊断试剂和新冠治疗性抗体临床使用的生物制品企业,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3、共建导师团队,建设特色生物制品课程

  多年来,武汉生物所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食品药检检定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药集团武汉血液制品有限公司等部分具有共同学术方向和创新能力强的专家为联合指导老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设计和实施,促进了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与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目前,已建成一支由院士领衔,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研究生导师团队。

  与此同时,武汉生物所还聘请内外行业专家、一线科研人员开设《生物制品学》、《疫苗研究与应用》和《医学生物制品专题讲座》三门特色课程。三门课程紧密结合认知过程和技术发展进程,由浅入深系统讲解生物制品基础知识、产品开发流程、制剂开发、临床试验和质量控制,同时又聚焦生物制品研究进展和技术前沿,探讨如何解决生物制品行业发展的重大难题、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及民生领域重大需求。通过课程学习,研究生能够完整、系统地掌握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人源化抗体以及血液制品等生物制品行业的基础理论、前沿动态,增加研究生对生物制品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理解。

4、加强横向合作,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生物制品学是融合基础医学、生物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人用疫苗和单抗药物领域进入发展快车道,各种新型技术竞相采用,行业发展加速。

  武汉生物所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联合湖北省内优势生物医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牵头组建湖北省生物药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组建产业化合作平台;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湖北省疾控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研究生导师互聘、双导师培养模式;与国药武汉血制、湖北天勤生物、鼎康生物、北京昭衍、华中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武汉生物所还与中国生物旗下兄弟院所、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等建立了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双方教育资源共享,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鼓励研究生到上述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学习、交流,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保障研究生迅速接触到生物制品行业最新进展。

5、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研究生成长

  新建学术成果奖励制度,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专业论文,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每项授权奖励4.5万元,高水平SCI论文根据影响因子分值每分奖励2万元。根据科研成果的价值,对成果完成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奖励制度激发了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近年来研究生发表SCI论文和获得专利的数量显著增加,且论文的质量逐年提高。

  提高研究生奖学金覆盖面和奖学金额度。覆盖面由原来的“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增加至“不低于参评研究生的80%”,奖学金额度提高50%,一等奖学金保持12000元。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借鉴药品质量管理经验,我们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首先,我们梳理和健全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包括招生录取、课程学习、科室轮转、师生互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查重、论文盲审、论文预答辩、答辩管理、学位申请等制度,每年修订和发放《研究生手册》,有效地保证了研究生培养的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培养过程初期有开题报告审核,中期有中期考核,终期有论文查重和论文函评、论文盲审;答辩采取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的方式。每一个环节未达到要求或有学术不端行为者,都将面临延期或淘汰。

  质量控制体系中,学位评定采取自评和外评相结合的方式。外评专家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知名专家学者。特别是答辩环节,邀请的专家们严格把关,有力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

  同时,更新完善导师遴选、聘用、培训和评价等管理制度。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中最重要、最具生命力的因子,是质量生态系统的主体。新晋导师接受导师培训,每学年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国家和上级部门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和最新教育改革进展,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认识,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强调导师在学术道德方面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定期对导师的师德师风、业务水平、教学水平及态度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对师德师风不佳、不能保证培养质量者,将予以减少招生指标、停招研究生和撤销导师资格等处罚。

  2021-2022年,学位点毕业生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一次通过率为100%,论文盲审评阅分数大幅提高。毕业生就业率100%,深受用人单位喜爱。本学位点将一如继往,再接再厉。

六、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我所博士生导师的数量方面还存在提升的空间。我们将采取以自我培养为主、引进高水平导师为辅相结合的方式遴选新的博士生导师。

  导师作为育人者既要帮助研究生成“才”更要教育他们成“人”。我们的导师都是研发方面的专家和业务骨干,关注学生业务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较多,关注学生思想教育和全人教育方面较少。我们将加强导师培训力度,强化他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素养,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继续加强与高校的全面深层次合作

  通过加强合作,充分运用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和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结合教育资源汇聚机制,实现研究所和高校之间共享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生物制品行业发展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

 

 

Baidu
sogou